小麦玉米协同创新中心总结创新成果
来源: 山东农大报 农学院  作者:  发布时间: 2017-12-24  浏览次数: 725

1223日,山东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2016-2017年度绩效考评暨科研成果汇报会在我校召开。全省从事小麦、玉米高产高效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机装备和土壤肥料专家100余人汇聚一堂开展学术交流,总结创新成果。学校副校长嵇景涛,协同创新中心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,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徐文广出席会议。

嵇景涛在会上讲话,对中心取得的成绩以及团队成员的辛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,希望通过这次会议,进一步增强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交流与合作,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小麦玉米育种栽培学科的提升和发展,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生产能力,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贡献力量。

徐文广对中心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。他高度评价了中心在推动全省粮食高产高效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,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好相关政策,做好配套服务,不遗余力地支持中心开展工作。

于振文院士对中心工作作了简要总结,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。他说,小麦玉米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省协同创新中心评估中位居前列,这与大家的努力分不开,希望中心成员继续努力,争取再创佳绩。他特别强调,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,进一步明确小麦玉米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指导思想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、深化供给侧改革、推进绿色发展。

围绕做好中心下一步工作,于振文指出,一是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,努力优化粮食品种和粮食品质结构,把选育新的优质高产强筋小麦当做重要育种目标,将选育优质高产的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作为新的研究方向。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,把农业部提出的“一控两减三基本”作为栽培技术的攻关方向,大力开展节水节肥节药、秸秆还田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,同时,也要在高效肥料研制、地力培肥新技术,绿色植保技术等方面积极作为。三是积极开展精准农技农艺融合技术,特别是精准高效农业机械的研发。四是研发创造更高产量的品种和栽培技术,提高作物单产,注重提高水肥利用效率。五是要做好理论研究、发表高水平论文。

于振文同时希望大家进一步搞好协同创新,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,共同申报课题,建议大家定期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、总结,学会提炼中心内容,重视自身归纳和总结能力的训练。

据了解,两年来,中心成员密切合作、协同创新,共立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34项,累计经费4.25亿元;发表学术论文352篇,其中SCIEI 128篇,授权发明专利38项;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,二等奖3项。中心培育并推广小麦品种5个、玉米品种23个;大力推广了冬小麦测墒补灌技术、夏玉米直播晚收精量播种技术等小麦、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9套,并在岱岳区、商河县等13个市县建立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田,累计推广面积6000余万亩。

会议期间,我校以及来自青岛农业大学、山东理工大学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、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9位专家教授围绕小麦、玉米的增产增效进行了交流汇报,介绍了抗旱耐盐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品种选育、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35的克隆及应用、小麦测墒补灌理论与技术、山东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技术、玉米机收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进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,并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。

农学院孔令让教授主持会议,协同创新中心团队负责人、各团队成员以及农学院部分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