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校正式建成RFID智能图书馆
来源:  作者:  发布时间: 2012-12-24  浏览次数: 6

    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是我校图书馆2010年申报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,2012年7月23号正式启动实施。在学校领导的殷切关心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经过全馆职工4个多月的共同努力,目前整个项目进入到最后的收官阶段,即将正式投入使用。
  RFID(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)是指无线射频识别,即通过微波射频信号进行自动识别,它是一种快速、远距离、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,我校图书馆是目前山东省高校图书馆中首家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。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及有关配套项目建设,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校图书馆的馆藏布局不合理、馆舍空间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,为图书馆今后的科学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  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包括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建设,无线局域网改造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三部分内容。
  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包括管理和服务两个平台,实现与现有图书管理软件(ILAS)的无缝链接。其中,管理平台包括电子标签转换、流通柜员工作站、图书盘点、图书安全监测和监控中心五个子系统;服务平台包括自助借还、自助还书、Web发布、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四个子系统。无线局域网改造使用超6类线对中心馆网络进行重新布线,增加信息点;更换中心馆和文理大楼图书馆中心机房的2个核心交换机。配套项目建设,包括设安装门禁通道机、货梯、电子大屏和广播系统,新购密集书架和普通书架,进行门厅改造以及一些必要的维修等。
  自批准立项后,学校高度重视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,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车先礼、高东升先后两次组织网教、国资、计财、教务和纪检审等部门举行RFID项目建设论证会,修改完善项目建设方案。图书馆积极对外学习RFID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,进一步细化和优化我校RFID项目建设方案。学校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。建立分工合理、责任明确的整体推进和协调机制,加强该项目的组织领导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图书馆及时与财务、国资等相关部门交流沟通与协调。做到严格审批程序,严格工作流程,严格工作责任。
  为确保RFID项目的改造和应用效果,图书馆立即成立了RFID项目建设领导小组,按照学校领导的指示意见对原来的申报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,在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,制订了分阶段实施的详细预案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进行阶段性建设工作,做到从严管理、明确职责、责任到人、相互协调、有序推进,以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、有序、高效。
  项目建成后将重新调整馆藏资源布局,把原来图书和期刊分库放置调整为图书和期刊合并布局,并按照学科对书刊资源进行整合,实现了图书的藏借阅合一。添置了书架和阅览桌椅,增加了藏书能力和学习座位,将高利用率图书与低利用率图书分地点布局,建立了以用为主、藏用结合、科学合理的二级藏书体系,提高了藏书质量和资源利用效果。
  实现了图书的精确定位、快速查找,读者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自助借还,提升了人性化服务水平,提高了图书和馆舍及座位的利用效果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市化管理。读者自助借还图书系统实现了图书快速盘点,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。
  实现了一门式管理,设置入馆门禁和出馆防盗检测,消除了财产安全隐患。增加视频监控系统,提高了图书馆的安防能力。
  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,满足了馆内无线上网的需求,使读者在中心馆内对不同信息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。安装了广播系统和电子大屏,改变了信息发布方式,提高了人性化管理水平。通过对门厅和相关设施的改造,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,提升和改善了图书馆愉悦的学习环境、温馨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。
  RFID智能图书馆将于12月26日正式开馆,并对广大师生开放。中心馆重新开放后,将延长开放时间,八个库室全部周开放98小时,极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开放程度,增强了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职能,实现了馆舍和馆藏资源利用的最大化。

 
文章来源:图书馆
文章作者:王静 王树迎
责任编辑:王利